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尽心堂赋壬子同官张汝器司理作)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五○、《永乐大典》卷七二四○、《四库辑本别集拾遗》第二六○页
晋中军司马之胄裔兮,汉持平廷尉之云孙。
磊砢怀其至宝兮,相金玉而器玙璠。
傲坟素之场圃兮,折道德使为藩畦。
揭车兮,宅仁里而入礼门。
展肃肃穆穆、威仪抑抑兮,烜赫烨煜粲其有文。
出王游衍上帝鉴观兮,震动戁竦颜履而闵行。
纷总总有此众甫兮,又伸之以中正
于是乎以决曹参军事也,乃新閒燕之所居。
风雨此其攸除兮,鸟鼠此其攸去。
非不能翚飞跂翼橐橐阁阁兮,垩雘而丹涂。
羌吾法乎前修兮,哀世俗之芜秽。
惟职思于尽心兮,率前圣之格言。
戴氏举以明刑兮,谓一成而不可变。
彼臬事必即天伦兮,自往昔而固然。
畴上下于手兮,冥眩乎震耀杀戮而无见。
虽鞭朴不可弛于家兮,矧邦典其持重。
胡宁炰炰于狴犴兮,失德而敛怨。
尧舜之画衣兮,杂裾屦与领缘。
彼何人斯兮,炮烙斮涉而剖贤。
皋陶俨而淑问兮,曰帝德之罔愆。
咨秦人凝脂以密兮,救火扬沸任以武健。
相司寇圜土不亏体以刑人兮,虑生齿之不繁。
岂锯项截舌爪甲以掊地兮,内深刺骨而外宽。
真人约法于灞上兮,痛刀钺钻凿之已残。
不数世改此度兮,鹰击毛挚而虎冠。
归死囚四百之狱兮,歌七德无所惭。
未再世而孽后兮,摺胁熏耳张罪罟以罗元元。
慨末世之溷浊兮,掇粪壤以充帏。
匪其心之不尽兮,顾西欲适蜀而东之。
仰先哲之谟训兮,归求师而有馀。
皇揆予于初度兮,好懿德而秉彝
孺子怵愓恻隐兮,念入井之无辜。
满堂饮酒以为乐兮,忍一夫悲泣而向隅?
人命至重难生而易杀兮,断不可复续而绝不可复苏。
思乾坤之称父母兮,亶知化穷神则善述事而继志。
忽一念之或差兮,将政刑德礼错行而逆施。
已服弁于画地刻木兮,矧梏拲系累而倒垂。
吏示牍背以为贵兮,几置辞之不知。
勃尝将百万军犹若兹兮,又况幼弱老耄与惷愚。
拘父子之讼兮,更三月而舍旃。
为国家必以考兮,岂是老之欺余。
盍亦思清源正本之论乎,以为治古则人莫触邪及陷乎戾。
又直轻其刑兮,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及盗不抵罪。
爽鸠氏既失厥官兮,金天氏泯其美意。
众薆然得以文致其说兮,谓泽吻摩牙之可恃。
彼传生议于所欲活兮,所欲陷则予死比。
且上观下获以取媚于时好兮,类韩卢之攫兔。
冰炭枘凿之不相入兮,固曷足以称大君子之门?
有是心而弗能尽兮,疾痛疴痒亦不切于吾身。
善乎龙眠之论兮,能自杖也而后杖人。
思余躬之博大兮,寄审克于方寸。
彼桃虫之肇允兮,遽雄鸟之𢬵飞。
回盗饭而参杀人兮,匪余行之可迷。
不倚榜掠以事上兮,柳士师三黜其犹未悔。
敬之哉,欲明辩而力行兮,又将博学切问而近思。
言志叙交四十韵答欧阳元 元 · 刘汶
五言排律 押支韵
滚滚沧江去,茫茫暗谷移。
黑头那敢恃,华发会相欺。
遂起纷如叹,能忘逝者悲。
著书谁发愤?追古独忘疲。
讲授尝佔毕,研穷几下帷。
群经元奥妙,百氏苦支离。
索隐妨修业,谈经失秉彝
反身惟一理,遵道岂多歧。
新意方来际,陈言尽去时。
夏虫冰莫讶,越犬雪休疑。
浮世春荣过,幽园夕秀迟。
后凋终有待,直养可容亏。
向使常流混,宁逃具眼嗤。
投閒欣事省,扫迹畏人知。
环堵差堪恋,长沙去若为。
趋庭因泮藻,赠客且江蓠。
回顾皋比冷,还思宝玦遗。
羁愁生雨外,乡梦落天涯。
每慨渊明,将寻绮季
未谐莱氏隐,频念鹿门
友谊今踰薄,儒流子尚奇。
刚肠俱比石,末俗竟如脂。
缀曲唯同病,论诗固解颐。
率更仍翰墨,六一再文辞。
解接家声远,兼扶士气衰。
埙篪参雅奏,椿桂亚高枝。
正始音能续,元和脚肯随。
浑雄亲汉魏,绮靡却陈隋。
浪许鲲鱼舞,云看骏马驰。
驽骀羞抗臆,䲡鳝愧扬鬐。
不尽沙金拣,犹烦璞玉治。
受辛惊绝倡,胜己辱先施。
欧冶加锋锷,刘墙力塈茨。
吾侪非敢傲,儿辈自宜麾。
学要千年蕴,名须万古垂。
匪徒攀屈宋,深望溯濂伊。
天运流无息,人生志勿卑。
操怜郁郁,节抚猗猗。
尽拟泠风脚,何曾俗骨医。
煎胶得麟凤,岁晚愿深资。
催拍 明 · 沈鲸
 出处:六十种曲 双珠记 第三十九出
论忧喜出于秉彝
在物情尤宜类推。
双珠逢百罹。
兄妹多艰。
彼此分携。
旦:此珠一在一亡。
不能无感。
丑:合浦终还。
缓速难齐甥妇不必愁烦。
看此物既著神奇。
如赵璧有完期。
希贤堂赋 明 · 徐居正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一○第一、保闲斋集附录
繄天命沕穆而不已兮,纷化生其职职。
人得其最灵兮,故秉彝之惟一。
贤与愚本其一初兮,是谁丰而谁啬。
行何为而舜尧也,行何为而蹠桀也。
曰余未有知兮,惟立志之可言。
彼自暴而自弃兮,羌不足与之论也。
惟立志者士也,胡不希此贤也。
生余生于千载兮,志余志虖古先。
上何高而不探兮,下何深而不索。
揖皋夔之清风兮,踵伊周之遐躅。
望孔颜兮千秋,想周程于彷佛。
宁力不足而不及兮,志专专其靡它。
苟此希之是诚兮,曾彼何而予何也。
苟此希之不诚兮,于自画虖何嗟也。
固希贤其有道兮,曰惟诚之可立也。
夫圣可学而能至兮,莫吾贤之不及也。
夫天可得而为徒兮,莫吾希之家藐也。
世贸贸而莫知兮,寝日远而日亡。
濂溪之有作,慨为学之迷方。
扩前圣之未发兮,著三希之至论。
其曰志伊而学颜兮,意愈微而愈远。
嗟世远而人非兮,孰讲明乎斯义。
高阳之有人,块天质之秀异。
纷既有此内美兮,又翼之以诗书。
涵性情以优游兮,仍反观虖性之初。
尚余友乎古之人兮,犹遑遑焉是希。
爰揭号以扁堂兮,恒念玆而在玆。
学巷颜之攸学兮,志不违乎斯仁。
心莘挚之所心兮,欲尧舜乎君民。
瞻高山之可仰兮,戒九仞之功亏。
体乾运之不息兮,一以诚其守之。
奇若人之志远,岂苟安于小成。
希圣而希天兮,与三五以抗行也。
噫嘻虖,善不由外兮。
名不虚得,孰无声而有响。
孰无实而有获,子之堂幽且深兮。
宜希贤之有此额也,子之堂高且明兮。
宜希贤之有此人也,嗟下愚之不移兮。
余何独丧其真也,非余无志而不成兮。
暨多歧虖亡羊也,庶反求而自得兮,行与子同升虖此堂也。
温学士省亲三章 明 · 霍韬
四言诗
飞飞眉云,遥遥我思。
我思伊何,随眉云移。
眉云万里,可望不可携。(一章)

飞飞眉云,及此秋期
感此秋期,惕我遐私。
遐私伊何,我心秉彝
我心秉彝,同心式可推。(二章)

飞飞眉云,望望西驰。
望云西驰,我心迟迟。
眉云驰我心矣,梧凤遗我好音矣。
我心迟迟,圣学繄我,缉以熙矣。(三章)
隆兴书堂自警三十五首 其五 南宋 · 陈淳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人禀五行秀,卓然与物异。
由其达大经,秉彝不容己。
林户求明道堂诗二首 其一 南宋 · 陈淳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秉彝同是得天生,道在其中本自明。
气为禀来微有蔽,欲因感处复多萌。
磨砻须到十分粹,克治全教一味清。
从此洞然无别体,真元辉露日光星。
傅寺丞论告讦劄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二四、《北溪大全集》卷四七
某窃谓民生秉彝,以人伦为重,治民听讼,亦以人伦为本。
故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圣人所深忧;
而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亦王制所先务。
诚以美教化,厚风俗,所系在此,而不容缓也。
共惟判府丞治贵清净,政尚中和,用刑必期于无刑,听讼欲使之无讼。
下车之始,即明榜通衢,首崇辑睦之风,申明孝友之道。
劝喻谆切,可谓知所本矣。
今已渐及一期,固宜人心感格,同归于善,风流笃厚,莫不耻言人过。
窃怪近日以来,乃不其然,民间词讼,大概多是告讦,或蔓引其无干涉之说,或妄发其十数年之事。
揆之事理,无甚紧切;
按之人伦,大相悖戾。
以兄弟均父母遗体,而交相告讦,入室操戈,如何相之于何尚忠,林鼐之于林衡等类是也。
以叔视侄为犹子,侄视叔为从父,而交相告讦,入井下石,如戴世略之于戴梦松、王振之王椿等类是也。
甚而妇姑勃溪,有违不顺父母之律,而不恤者;
夫妻反目,有违前贱后贵之说,而不顾者。
似此类例,奸险百出,不可枚数。
皆关人道之大经,犯天理之大戒。
抑又有难露楮笔者,虽其情状不能逃神明之鉴,然而贼害纲常,败坏风教,莫此为甚!
此而不禁,将恐薄恶之习愈炽,而醇厚之风不闻。
昔旧邦君枢相傅公在此,尝劝人户赈粜,有林仁寿者,告其兄林尧寿产钱之高,合先粜谷,公判其状曰:「官司宁可无二百石谷,而兄弟告讦之风不可长」。
此判一出,邦人传诵,以为神笔,闻者褫魄,无复效尤。
今弊俗如此,可骇可叹。
某辱知门下,有所闻见,不敢隐默,谨具公劄申闻。
欲望台判严榜晓示,杜告讦之一门,明人伦之大法,以开其友睦礼逊秉彝之良心,使人人知恩义所自来,有相赒相恤之爱而无相刃相靡之薄,一还昔日清漳道院之美,岂不伟欤?
或自此之后,犹有循习,不悛者,则用孔子三月之说以揉之。
庶几良心必有悔悟,天理必有还复之时矣。
好贤如缁衣(真) 清 · 姚鼐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出处:惜抱轩诗集诗外集·试帖
周有司徒善,《缁衣》爱最真。
见贤今更少,好德古同伦。
倒屐情如故,披襟谊益亲。
断金共臭,空谷玉为人。
馆已登渠屋,餐宜荐八珍。
始知三代后,无改秉彝民。
论语讲义 其三 为政第二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二、《北溪大全集》卷一八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者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是也。
为政而以德者,如以吾之孝以正人之不孝,以吾之悌以正人之不悌之类是也。
此皆为人上者所当为,非有心于欲民之我归而为之也。
然德行于上,极其充盛辉光,则同是秉彝好德者,孰不观感而兴起。
其或反常败德者,孰不愧忸而消化?
所以能处无为,而天下自归之。
其象如北极之星,居于天中枢纽不动之处,而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亦其效之所必至,而非外得者。
若不以德,而徒从事于权谋智力以为政,则在我已不胜其劳,而人亦离心不附矣。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此一言,《鲁颂·駉篇》之词也,主于思焉而言。
夫子读《诗》,至是有感,而取之以断三百之义,非以三百之诗皆止乎礼义,而粹然一正也。
如变风郑卫之诗,不止乎礼义,而逸于邪思者亦多矣。
圣人之意,直以为诗有美恶之不同,其言善者足以感发人之善心,其言恶者足以惩创人之恶志,所以为指归,不过欲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故惟此一言,简要明白,可以通贯全体,而尽盖三百之义。
因特表而出之以示人,可谓切矣。
则读《诗》者,可不深体以为切身之务,而徒讽诵之云哉!
然详玩是言,虽约而为义甚博,盖诚之通而大本之所以达也。
岂但读《诗》之法为然,凡读书穷理、治心脩身,无适而不可。
学者诚能深味其旨,而审于念虑之间,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则日用云为,千条万绪,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者,为治之具,若法制禁令,凡听断约束之类是也。
刑者,辅治之法,若墨劓剕宫、大辟鞭扑之类是也。
以政先示之,则民有所振厉而歛戢矣。
其或未能一于从吾政者,则用刑以齐一之,俾强梗者不得以贼善良,而奸慝者不得以败伦理,故民亦畏威革面,不敢为恶,以苟免于刑罚,然无所羞愧,则其为恶之心未亡也。
德礼者,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乃吾躬行之所实得者,若孝悌忠信之类是也。
礼则制度品节,若冠昏丧祭之仪是也。
以己德先率之,则民有所观感而兴起矣。
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则明礼以齐一之,俾之周旋浃洽,良心日萌,自将愧耻于不善,而又有以格至于善也。
是四者功用之不同,而皆不可以偏废。
若专务德礼,而不用政刑,则徒善不足以为政;
专用政刑,而不务德礼,则又徒法不能以自行。
然其本末表里,亦当有轻重之别。
末以饬乎外者,在所轻;
而本以淑乎内者,尤当加隆,而不可一日已焉。
此又讲明治道者所当知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圣人生知,安行理义大本,无所事学,然圣人之心,则未尝自以为圣而无事于学也。
故自童年以往,亦与人同其学。
而况乎古今事变、名物制度之详,非由学不可得,所以有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等类。
但自常人视之若缓,而圣人为之则甚笃切,常人费心力之苦,而圣人则胸中明朗,随所在莫不至极,而无容吾力,此所以为圣人之学,而非常情之谓也。
圣人因吾之有是学也,于是即身立法以示学者,凡为进道之序有六等,非全无其实,而姑为是空言之诱也。
其必十五而志于学者,古者八岁入小学,至十五成童,而后入大学
志者,心之所之之谓,向于大学之道,正所以求之而致其格物致知,以诚意、正心、修身之功也。
志乎此,则念念在此,必欲至其地而无作辍退转之虑矣。
又积十五年之久,至三十而后能立,谓有以自立于斯道之中,已践及实地,而卓然无所跛倚,所守者固,而不为事物摇夺。
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
至是,则物格知至,而意诚、心正、身脩,盖已实得之,在己而无所事乎志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四十而后不惑,凡于事事物物之所当然,大如君当止仁、臣当止敬、父当止慈、子当止孝之类,小如坐当如尸、立当如齐、视当思明、听当思聪之类,皆洞识其纲条品节之实,而一无所疑。
至此则豁然如大明中睹万象,所知者益明,而无所事乎守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五十而后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盖专以理言,而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如君之所以当仁,臣之所以当敬,父之所以当慈,子之所以当孝,坐之所以当如尸,立之所以当如齐,视之所以当思明,听之所以当思聪之类,皆天之命我,而非人之所为者。
吾皆知其根原所自来,无复遁情,至此则所知者又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以言之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六十而后耳顺,声才入,心即通,是非判然,更不待少致。
思而后得其理,才容少思而后得,则是内与外有相捍格违逆,而不得谓之顺矣。
如夫子闻《沧浪之歌》,即悟自侮自伐之义,是其顺之證也。
至此,则所知者又至熟,而绝无人力矣,即《中庸》所谓不思而得处也。
自不惑至此三节,皆以知言,乃明睿日进,无疆之事,与「志学」「而立」时之所谓知,趣味迥不同矣。
又积十年之久,至七十而后从心所欲不踰矩,至此,则心体莹彻,纯是天理,浑为一物,凡日用间一随吾意,欲之所之,皆莫非天理,大用流行,而自不越乎法度之外。
声即为律,身即为度,所谓道心常为此身之主,而人心一听命矣。
即《中庸》所谓「不勉而中」地位也。
总而言之,志学所以造道也,而立所以成德也,自不惑、知命而耳顺,则义精之至也;
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仁熟之极也。
在夫子,岂果有六者等级,积累而然哉?
亦因己之近似者,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准则,使之优游涵泳,而无躐等之过;
日就月将,而无半途之废尔。
然立志之始,苟所学者一差,而非圣人之正学,则自后节节从而差,虽用功之勤,亦决不复有所谓立与不惑、知命、耳顺、从心矣。
或始焉得其正,而所谓立之一关,有未能彻,则又将若何而能不惑、知命?
若何而能耳顺、从心哉!
是则志学之初,正圣愚二路之所由分,尤学者之所当致谨。
而立之为地,又植本固址之所在,尤学者所当用力也。
果能于是二节,路脉不差,而根址深固,则自此而上,惟不倦以终之,虽有四节之高,皆可从容造诣,而无所阻矣。
又何圣人之不可至哉!
然则学圣人者所缺。
宗说下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一、《北溪大全集》卷一三
此篇方起草未及竟,而先生寝疾矣。
姑存此,以见大意。
或问:古人宗法,果可以行于今与否欤?
曰:后世颓风敝俗,与古人宗法相反者莫甚于今日。
生民秉彝,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亦未尝不间见于世。
而近代先觉诸儒宗所相与发明遗文故典者,亦已昭昭有成说于世矣。
盖今之所谓姓氏者几更,世代离乱,朝市变迁,已不复上世圣人因生胙土之旧章。
百宗荡析,或妄委其姓而冒人户贯,或妄以户贯与人而溷其宗,何止于托汉婿而冒姓刘,以狄种朱邪而附李属籍也!
至于无嗣续而欲继绝者,又不本圣人同宗为后之正典,乃字育螟󸚕,昵非族类。
或取诸妻之党,若鄫人立苢公子、郭氏之立柴荣
或取女子之出,若贾氏之立韩谧;
或公然取他族苗裔,若存勖之养宁,嗣源之养王从珂;
或以他人妊孕为己出不之怪,若秦政之本吕不韦,楚幽之本黄歇,宋苍梧之本李道儿。
又有若汉鬼之蓬头歆祀,莫识为谁何者。
意其得于荒茫遗弃不可知之中,抑又有若司马之牛睿,阴为暧昧者。
凡此数,不惟󲦤绅宦族为然,在阎闾编户之伍,盖总总也。
岂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是乃自为斩绝之道,而非有嗣续之实也。
谱系真赝既杂乱不明,而宗庶昭穆又颠倒无辨,或以弟为子,或以子为孙,或位侄于叔之上,班叔于侄之下,是以族属不相统,恩意不相浃。
在族燕,一序齿为仪,不复省名分尊卑之别;
在族会,一视财为礼,不复顾服纪疏戚之差。
名家显族,降为皂隶而不之知,虽至亲以过门为辱。
自白屋至卿相,问其所从来则莫之识。
或识之,每羞道其祖。
甚至父母在,已析居异籍,兄弟不相顾,一如路人。
户未割,反互相残贼;
亲未尽,不复相往来。
冠昏死丧不相告,贫穷患难不相恤。
故骨肉第相告讦,而无亲睦之风;
族党务相争斗,而乏逊顺之习。
于是有语及祀典,则祢已附而高、曾忘忽,不致享祭,有主而适庶相胜并立庙。
或欲叙及宗法,则皓首诸父不肯陪礼于少年适侄之侧;
华发庶侄亦耻屈节于妙龄叔父之前。
家家自为俗而各有法,人人自为法而各有心。
公卿大臣,阀阅才易一世,即坠涂地;
贤人君子之后,不复能世其家。
回视古人宗法,与之甚相反者,盖莫甚于今日也!
然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者,走兽之道也;
知有父而不知有祖者,飞鸟之道也。
人灵于物,知有祖祢,尊尊亲亲,秉彝良心,夫孰不固有之,本无古今贵贱之别。
虽更叔世衰微离乱之极,犹有孝义族类,班班史册。
或九世同居,相与忍为雍睦者张公艺。)
或宗族七百口,设广席,长幼以次坐共食者五代江州陈氏。)
或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者后汉其重。)
或缌服百口同爨,昆季相事如父子者(《南史》杨播。)
或累世同居共庖,兄弟至四从皆如同气者唐刘君良。),或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田园俸禄,皆聚一库,而计口日给饷者(本朝李昉。)
或奉兄轨如父,公禄赏赐皆入轨之库,有所资须悉就轨请者宋蔡廓。)
或奉叔母李如母,兄弟寸尺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赉,一听李自裁者(《北史》崔孝芬。)
则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者,固未尝不间见于斯世也,而近世先觉诸儒宗,所相与发明遗文故典,又昭昭可覆。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子法」。
又曰:「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重本,而朝廷之势自尊」。
此言宗法之为系甚重也。
如曰:「宗子法坏,则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
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此言无宗之为俗不美也。
如曰:「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
以己之旁亲兄弟来宗于己,所以得宗之名,非宗于人也」。
则明其所以为宗之义也。
如曰:「立宗子法亦是天理,如木必有直干,亦必有旁枝;
如水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
又有旁枝达而为干者」。
明其皆于自然之势也。
至论所以行之之实,则曰:「须且如唐时立庙院,仍不得分割祖业,使一人主之。
又如韦家宗会法,月为一会,以合族,使骨肉之意常相亲」。
其间支子不祭,则曰:「齐戒致其诚,意与主祭者不异。
可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
不别立庙,为位行事而已。
虽不祭,情亦可安」。
其论长子不得为人后,则曰:「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
如卑幼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庙,不可使从宗子以祭」。
赵行素佩韦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押先韵 出处:龟巢稿卷十六
䌽衣翩翩童丱年,佩觿佩韘庭闱前。
铁马纷纷战争日,佩犊佩牛江海边。
幽兰纫佩非不好,独醒未欲追前贤。
朅来佩韦不佩弦,常以辅我气质偏。
视韦之缓我之急,如饵良药沉疴痊。
世事多因忙后错,缓不及事理亦愆。
不疾不徐发中节,秉彝庶得全吾天。
岩廊鸣玉似高步,江妃斛珠人浪传。
贪荣可笑苏季子,佩六国印扶危颠。
何如茅斋但安坐,且有竹风堪醉眠。
青山于人少知者,白云与我同悠然。
韦乎韦乎心自悬,得鱼吾岂忘吾筌。
新堂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龟巢稿卷十七
猗欤隐君子,城市山林静。
方寸秉彝天,皎若古秦镜。
妍媸照人面,肝胆见人病。
朝朝频拂拭,麈尾犀角柄。
秋风尘自多,不到灵台境。
汤盘九字铭,宜加日三省。
送年友黄云崖宿州掌教 明 · 杨起元
 押词韵第十七部
前月乘輶车,经过睢阳驿。
慨然思古人,入城访遗迹。
西去二百里,张许今庙食。
秉彝在人心,谁不好懿德。
君今涉濉流,传经聚逢掖。
文艺何足云,忠孝为标的。
国家根本地,士风最当植。
丈夫万世名,勉之在一息。
效古歌述怀 其三 清 · 赵观彬
 出处:悔轩集卷
有子有子螟蛉儿,孝顺其行出秉彝
母亡前后多悲哀,我谪一再足别离。
三冬文史读何书,日月不与少壮时。
呜呼三歌兮歌正长,望子之山暮更苍。
高教授讣至(炎) 南宋 · 释居简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竞俗奔奔急,潜窥却步难。
退知藏用密,居得秉彝安。
有袜常番著,无弦敢废弹。
谢城空冷帐,回首一汍澜。
奉敕遣祭尹吉甫墓十六韵庚戌 清 · 翁方纲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四十
帝念周贤弼,东都六月诗。
何年因北伐,表墓在南皮
志乘传乡校,祠衔具太师
瞻言今近郭,惜少古丰碑。
沃壤开茔域,高原想屋基。
七言光典籍,千载圣题词。
自昔推为宪,于民曰秉彝
蕃宣功懋矣,孝友谊同之。
韩奕崧高什,车攻吉日时。
以匡王国绩,不仅太原驰。
子姓今存否,皇心重念兹(上问吉甫子孙,臣对:「此地无可考。」)
邑沿秦代置,地指县西陂
父老徵前纪,传闻到伯奇
文章于雅列,人表以宣随(《汉书·古今人表》,臣吉甫宣王下。)
得从扈跸,钦承荐醑卮。
清风聆万古,天语穆来吹(是日上语臣方纲曰:「此即《诗》所谓『穆如清风』者。」)
日本国僧顺侍者 南宋 · 释居简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散王都藐莫知,星分棋布海中泜。
三韩未远须重译,九土虽中共秉彝
但见神僧巍跨水,弗闻君子陋居夷。
由余季札高千古,更复区区桀蹠为。
塘淫 南宋 · 释居简
 押词韵第二部
苍官百夫雄,盘错千仞冈。
铁干紫尤劲,铜柯青更刚。
屡吞霜雪敌,弗受斤斧戕。
支厦不为柱,跨壑犹飞梁。
胡为在泥滓,断岸繄关防。
岂伊坚贞姿,泥滓永相望。
中分枵其中,吻合相抵当。
彼巧事穿凿,我方信行藏。
惟其司出内,秉彝德之常。
谨口饱涵畜,与时相抑扬。
持满岂无道,损馀端有方。
尾闾小溟渤,砥柱回污潢。
瞥尔手翻覆,枯涸随汪洋。
叔度万顷陂,未足与较量。
匠氏弗遇,才不登俊良。
藐然用其小,约水不得洚。
有若古豪隽,落落吞湖江。
遭时发所蕴,利泽何其厖。
时哉倘不逢,蕙帐云雾窗。
独善与兼善,一辙元非双。
任大岂遗小,养浩惟能降。
对此一感慨,勿谓吾言哤。
沈少卿(燮) 南宋 · 释居简
怀哉小隐侯,如水秋练练。
又若廉泉廉,练江腼言面。
一介不取人,振滞亦赈贫。
秉彝不可夺,实德无虚名。
我欲借寇君,九虎限天海
不知穹壤间,谁是寇君代。
行行拜新渥,新纫紫荷橐。
何以为双寿,扬州一双鹤(自注:公有堂,名曰双寿。)